|
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,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,不少人盲目追求高收益,而忽略了很多风险。
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者不成熟。这话片面,投资者固然不成熟,但普通投资者是在市场上用真金白银买教训。大量风险事件的背后一定有着不完善的政策、不诚信的企业。
一些贪图厚利的投资者进入P2P、进入理财公司贪图高利,泛亚也好、E租宝也好,社会上很多人不会给予过多的同情。既然当初进入高息市场,应该意味着其中隐含的风险,话是不错——但在中国这样的土壤中,任由互联网金融失去监管,任由地方交易所、小贷、理财、财富公司泛滥,可以说是一大失策,很多失去控制的金融机构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反而把信用市场搞得一团糟。
不能把责任全部归于人性的贪婪,人性贪婪是经济学的永恒前提,如何制约人性守住法律底线信用底线,才是政策与监管的职责。监管不到位,宁可缓行,不可匆促行事。如果把所有职责推给民间,要监管何用?纳税人为什么要承担这部分监管负担?
三大原因造成信用危机,对未来的榨取:
首要原因是无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,院门说打开就打开,小区绿地说公共就公共,根本没想到原来那是购房者高额房价的组成部分。
其次是对产品信用无将优罚劣机制,以前看到过有家长怀疑新装修甲醛等超标造成孩子白血病,到现在为止,没有具有震撼力的关于产品质量的判例,大家的做法是装修后敞开大门吹风几个月,这让产品信用难上加难。
三是低价与成本上升把企业利润挤到如刀锋之薄,去年与建材行业的朋友聊天,谈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,再大的品牌也在这个节、那个节的压力下加入价格战之中,利润能够持平就算上上大吉,能够用低价胶凑和就不用高价胶。就到底是要购物狂欢节,还是要高质产品,偶尔兼得是可能的,永远想在打折时获得高质产品,这是臆想天开。
金融市场更是如此,不了解金融的官员出面为地方交易所站台,当作政绩四处宣扬,一旦出事又说是市场行为,作为地方金融办本应时时监察金融风险,却常常成为风险的始作俑者。
有时候所谓的金融创新不过是民间高利贷的改良版。笔者韩正璇听某保险公司的人介绍,他们当时一百多万人口,光是财富公司就是四十多家,小贷公司作幌子不灵了,换个招牌又卷土重来,当地的权豪们不是金融就是高科技,似乎金融大家垂手可得,似乎满地创新尽在囊中,说到底,暴利与补贴才是很多人所垂涎的,
金融机构同样如此,类似于聚美优品的大幅折价私有化,被称之为“巨没有品”。你今日退市明日想A股上市,但中概股的信用呢?以后中国公司在国际上如何立足,如何定价?还是说以后中国公司就关起门来融国人的资,圈国人的钱?
信用无底是中国经济第一大风险。比这更大的风险是,我们关起门来,硬不承认。
笔者建议:
大家来了解现货白银、沥青油等产品,全部于国外同步,消息完全透明。没有庄家,没有故意炒作。可以设置止赢止损,有效的降低风险,止赢和止损同样重要,要记住市场古老通则:亏损部位要尽快终止,获利部位能了结就了结。就简单的说这么多,大家有兴趣可以直接百度韩正璇进行咨询。
|
|